西区纪事|曾经凯旋路上的老西站,留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
听当年的故事
西区纪事
.
.
.
上了点年纪的上海人,
都知道铁路上海西站原在中山公园地区,
现在的西站在普陀真如。
当年的地址是凯旋路265号(近长宁路口)。
去老西站乘过火车的市民,
还能记得它的模样,
那是一座三层红白相间的小洋楼。
上端有红瓦坡顶和砖墙面,
中有宝瓶式的白栏杆围廊,
下面有两头可上下贯通的白色楼梯,
远远望去,
似孩童用积木搭建的童话建筑。
西站客货两运,生意繁忙。这里向北到苏州河铁路桥是一条并不宽敞的小马路,路边杂货摊、馄饨摊、剃头挑子、算命测字、卖狗皮膏药的扎堆,再加上周围工厂工人上班出入,西新街、苏家角、三泾庙等棚户区百姓途经,老西站终日喧闹嘈杂。
1989年西站迁至真如,改为长宁站(来源网络)
笔者的大半生与老西站都有交集。上世纪40年代初,我出生于曹家渡(距离西站3里地)。小时候,父母曾多次带我从西站上车去乡下老家。1961年8月,我应征入伍,去愚园路第一师范(市西中学隔壁)集中。新兵队伍在锣鼓声中步行向西,来到西站候车室。
1961年参军入伍的笔者
候车时,我近距离观赏西站这座带着历史沧桑感的洋建筑。车站共三层:候车室在二楼,约可容纳好几百人;底层是客运值班室、问讯处、行李房、售票处等;顶层是禁止上去的。稍顷,首长点名集合,登上南下的列车,步入军旅生涯。
沪杭线原上海西站(长宁区地名办提供)
退伍回沪,工作单位是国营一纺机厂。从曹家渡到中山西路长宁路口的厂里,西站是必经之地。那横亘在路中央的几道铁轨,成了人们出行的“拦路虎”。特别是早晨上班时分,由东往西的上班一族,只要听到“当、当、当”的声响,就知道栅栏要断路,火车要通过。于是,人群、自行车立马像潮水一样向前涌去,好多次,眼看栅栏要合拢,可还有人强行冲入铁道内,险象环生。
上世纪80年代在国营一纺机厂宣传科工作的笔者
最麻烦的还是54路公交车,碰到这种情况,司机和乘客只能眼巴巴等着,若遇火车调换车头,倒来倒去要折腾上10-15分钟,车上的上班族急得抓耳挠腮。当然也有“船小好掉头”的骑车人,朝铁路桥方向一拐,那碉堡处仅靠一根粗毛竹杆阻拦,只要两边一瞅,火车还没来,便可弓下身钻过去。大家戏称“胡志明小道”。
西站铁路有个瓶颈口,当火车由北向南驶过长宁路,就会“挤入”三泾庙密集的棚户区。听说三泾庙通向凯旋路的小路道口时常有行人因强行通过,导致事故频发。1978年春,我刻意体验了这个“瓶颈口”。那年我奉上海体委之命赴厦门参加全国棋赛担任裁判。从北站(现上海站)上车后,我坐在车窗旁留意着。
1979年,笔者担任第四届全运会象棋比赛裁判
当列车掠过苏州河铁路桥闪过西站,插入三泾庙这一路段时,火车似乎是在密密麻麻的房顶上飞驰而过,心里顿有一种新鲜而又惊魂的感觉。老西站存在的一个多甲子里,常被电影摄制组相中为外景拍摄地。我所知道的,就有《铁道游击队》和《太阳帝国》。
80年代中期,为改善道口交通状况,在道班房的南侧建造了高高的人行天桥,行人和自行车不再受栅栏影响。1989年始,“西站”的冠名移至普陀区真如站头上,此处改为“长宁站”,成了金山石化职工上下班的集散地。
沪杭线穿越长宁路道口,80年代中期道口建起人行天桥(长宁区地名办提供)
当时光流向1997年,老西站寿终正寝。为解决市内交通拥堵,上海决定建设轨交环线,环线的一部分路基就是原沪杭铁路的路基,就是现在的3号线、4号线从上海站至宜山路段的轨交线路。和老西站一起消失的还有它的邻居西新街、苏家角和三泾庙等棚户区,代之而起的是繁华的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和轨交换乘枢纽(2、3、4号线中山公园站)。
在这个换乘枢纽的东侧,一个庞然大物于2005年崛起——龙之梦购物中心。“龙之梦”不仅勾连地下2号线,贯通高架的3号4号线,还在其底层引入3条公交线路。也就是说,在“龙之梦”里可以实现轨交与公交、与出租车的无缝衔接。如今,位于3号4号线中山公园站西南侧的长宁来福士广场又拔地而起。
如今的中山公园龙之梦
(来源网络)
长宁来福士(来源网络)
行笔至此,笔者忽发奇想。此刻,如能调阅出上世纪80年代的航拍图,再将现实中的中山公园地区航拍图做一比对,恐怕除了苏州河的流向和中山公园的一抹绿色还在原位,其它部分已无法让人重叠这两张航拍图,只能借助想象去寻找老西站的地理位置。
文字、照片提供|陈日旭
编辑|黄吉
本文为中山公园周到原创编辑
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违者必究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